请输入关键字
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探究
所谓发散式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知识,发散开来进行知识拓展和串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发散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教育。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老师言传、灌输的方式来完成历史知识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发散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而要在高中历史中采用发散式教学方法,并发挥其优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求异精神的培养
个人以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相同的问题进行思考,得到不同于他人的答案,然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是发散式思维的一种重要的体现方式。发散式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就应该先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让学生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并了解历史相关问题。所以,对学生求异精神的培养是高中历史老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目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兴趣,激发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并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产生求异的勇气,慢慢形成求异的意识。具体来说,历史教师能够通过对某个具有讨论价值和研究意义问题的探讨来对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发散进行引导,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的研究当中,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努力发现其观点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其次,要想学生具有求异的精神,就必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求异精神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历史教师要给学生思考和发表观点的空间,并尊重学生的探索成果。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对鸦片战争进行整体上的讲解后,引导学生去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各方面原因进行思考探索,从国内、国际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探索精神予以肯定,这样的话,就能培养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发散式教学方法时,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实现对该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历史教师能够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丰富课堂内容。这是因为高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使学生在情境之中调动情感等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对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发挥思维能力置身于历史事件中,对该问题的思考更加贴近实际。例如在辛亥革命相关问题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大致重现当时的重要场景,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体会当时的情况,并开启学生对相关问题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角度,思考教材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等问题,并了解这样评价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实现对发散式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三、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作为基础,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发散式教的前提。当代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知识是以科学性与逻辑性为重要依据的,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整理高中历史知识,以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编排授课内容,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与教材编排方式不同的历史知识体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备课工作重视起来,深入研究相应的知识,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安排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串联整合,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进行综合讲解,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根源和内在联系。这样的内容安排对于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是十分有利的。
四、重视历史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发散式教学的方法也需要对学生的想象能力予以重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应该赋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权利,并对历史知识进行联想和思考,借助已经知道的历史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科学拓展相关问题,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在对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学习时,历史教师能够利用不同形式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联想和探索的兴趣,产生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不仅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种情况下对发散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变得更有价值。
结语
高中历史的教学在当代社会应该更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的相关资料都为发散式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在充分利用的有利外部条件下,结合学生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发挥出发散式教学方法
的优势。

作者:历史    王茜
此论文发表在《教师》杂志